2016年12月3日 塔斯马尼亚之 Hobart – 返回 Melbourne

今天是在塔岛的最后一天,下午晚些时候飞回Melbourne,大半天闲逛时间,正好赶上周六,不能错过Salamanca Market (萨拉曼卡集市)。停车位不好找,转了好几圈才停下。出来一眼就看到这个与众不同的家伙。 集市早已被熙熙攘攘的人群贯穿着,包围着,买个甜甜圈还等了好一会儿。在塔岛的五天里今天才算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人,这么热闹的场面。 集市上各种土特产,工艺品,小摆设令人眼花缭乱 这次遗憾没有看到Wombat,在这里找到一只带回家 小皮包很靓丽,摸上去很柔软,价格都在AUD$100以上 水果都比坡县便宜不少,大爱草莓,樱桃 在集市转了一个多小时,人太多了,头发胀,出来清净下,到了位于皇后领地的皇家植物园,就在塔斯曼大桥旁边。 舒适安宁的环境是溜娃的好地方 植物园建于十九世纪初,占地1.3平方公里,拥有不少珍贵古老的树种,漫步其中,心情愉悦 关注到两只形影不离的小鸭,心里暖暖的 玫瑰园里正有一大家大小在拍照,等了一会儿,还有园子又恢复了安静,我们慢慢看,静静拍,边散步,边欣赏,漂亮的花朵真招人喜欢啊。居然还有一处迷你的日本园,原来霍巴特市和日本静冈县的烧津市是姊妹城市 散步一个多小时可比健身一个多小时累多了。不想走了,再去看一下惠灵顿山。很近,半个小时就到了,半路上阴天了,这可不好啊。直接开到山上停车场,下了车感觉是深秋,有人都穿羽绒服了,主要是有风,缩头缩脑的沿着铁桥走吧。 霍巴特的城市景观,德文特河的入海口以及群山周围的自然景色,尽收眼底。只是全景现在都被云雾、水汽笼罩,身体已经筛糠般的不停打冷颤,也就不觉得景色有多美妙了 赶紧躲到山顶的潘纳克尔观景台(Pinnacle Observatory Shelter),同样可以俯瞰 咬咬牙坚持走去山顶 惠灵顿山最高峰,海拔1270米。看到一只火力壮的 周围的一堆石头很搞笑啊……

0 Comments

2016年12月2日 塔斯马尼亚之 Bicheno – Hobart

终于迎来了晴天。海边一座静悄悄的小镇,透亮,安宁。早起觅食前先去吹吹海风—— 找到一家开门营业的小店,只有几位刚晨练完的老人家,正轻声细语的在交谈,这里的退休生活也很惬意!简单的早餐后继续开拔,去看号称世界十大最美海湾之一的Wineglass (酒杯湾) 很快就到了景区停车场,嘿!大家都看谁呢 示意图显示有好几条徒步路线,可以到达两个Bay 沿着路标去往瞭望台 这时的云层还没完全散开,在半山腰看到平静的水面 没想到这段路不好走啊!吭哧吭哧的直喘粗气,走走停停,四十分钟才到顶。那两位还在后面磨蹭呢。 原来酒杯湾的真面目是这样的呀!它因为形似酒杯而得名。这时云层散淡了些,视野还好,但仍然看不太全,根本也看不到示意图中另一侧的海湾。如果想下到海滩,需要翻过这座山。 上来的游人边赏景边休息边拍照,不大的观望台人气旺但还算安静。忽然上来一队大陆团,十几个人叽叽喳喳,心想坏了,方寸之地登时炸了锅,大家怎么自动都闪在一旁,在旁边石头上或坐或靠,看他们表演。这股人群则占据了拍照最佳位置,开始没完没了的拍,单人拍,双人拍,三人拍,集体拍,觉得不过瘾,让别人帮忙拍完,自己拿着自拍杆接着拍,乱哄哄的至少十分钟,听导游说:拍完赶紧下面集合了……心想赶紧走吧,真够闹心的,就不会闭上嘴吗!! 网上搜罗的酒杯湾是这样滴。所以说广告起到了百分之百盅惑人心的作用,虽然不能说是欺骗,但至少是夸张、夸大了功效,广告的效果通常你是达不到的 看完美景返回车场,下坡路上才知刚才上山途中昕居然哭鼻子了,居然说是累哭了,都不想走了,哈哈……看来需要加强锻炼了。确实想看到酒杯湾不容易 往Hobart方向时,开出不远会看到这个不起眼的大门,一定不要错过呀,进去补充能量 神清气爽的回驻地前,拐个弯去塔斯曼海边看几个天然景观。路上处处有风景 正应了那句“风吹海面层层浪” 停好车,护栏边就是这大名鼎鼎,天然形成的Tasman Arch(塔斯曼拱桥),想着涨潮时海水冲进来会很恐怖的 沿着路标走,凹凸有致的山崖海岸,上午拍照光线会好些,青山碧水很美,现在只看到险峻的一面 Devils Kitchen (魔鬼厨房),笔直的岩壁断开于杂草丛生的山间,众多生灵殉命于此,才有了这么狰狞的称号。站在护栏里看已经心惊肉跳了,居然旁边有一不知哪国的小伙子,竟敢钻出栏外,探头探出身子往下望去,这……这到底是要看清什么呀!我腿都发软了。。。 千层糕似的岩壁,像极了新西兰南岛西海岸Punakaiki的Pancake Rocks(千层石岩) Blow Hole 别看水量不大,响声可不小。经年累月的海水侵蚀,形成狭长的沟和洞 与这洞中轰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路对岸平静而广阔的海面 正准备转身走,看到一老爷爷驾着快艇起航啦 旁边渔港码头的称重站,想必清早很热闹 这里的钓鱼爱好者们很幸福,但也要守规矩,图上备有标尺,各类鱼的尺寸限制,价钱等…

0 Comments

2016年11月30日 塔斯马尼亚之Sheffield – Lancheston

在Sheffield住的“Acacia Bed and Breakfast”也值得推荐,门前的百年老树仍然枝繁叶茂,哎呀呀!忘了他的名字。早餐时遇到另外两户游客,分别来自香港的一对中年夫妇,台湾的一对小年轻。现在越发觉得世界小小的,再犄角旮旯的地方都能遇到各路同胞。 今晚目的地是朗塞斯顿(Launceston),之前先去看下温耶德(Wynyard)著名的桌子岬(Table Cape)那片迷人郁金香花海,每年九月底十月初是花期,国内游客不少是趁着十一长假来玩儿,现在没花儿看,就看风景吧 每每在国外驾车游玩儿时,经常会在公路上遇到独行的骑士,真的很佩服他们的胆量,精神,耐力,勇气……有时路上开好半天不遇一辆车,只见他们孤单的身影。记得在新西兰南岛山路上,有一骑士也许是碍于登车上坡太过费力,干脆把车抗在肩上步行一段。这位服装上看像赛车手,但绝大多数看到的都是普通人装束,不知他们是车手的业余训练?还是酷爱骑行的粉儿 再简朴的居民区也是鲜花环绕 路过一座小镇 远远望见桌岬的灯塔 开门沿着小路走过去 一眼望去就是片片花儿田了,但现在只是绿色田野 网上下载了两张图片饱饱眼福吧 逗留不久,沿着小路回去时,空中飘过滑翔伞 临时决定去看个动物园——Wing's Wildlife Park,见见此地的特产——塔斯马尼亚恶魔 (Devil)。经过延绵起伏的草场,一路风光大片不输瑞士的山间景色     到了到了,这不刚进门就被小鸭子盯上了  手里的食儿只敢喂那些温顺的牛羊,鹦鹉,黑天鹅,鸵鸟等友好物种 像这些家伙们都得如告示牌警告的那样,保持一些距离,长的挺凶,尤其一呲牙,名副其实的恶魔样,就像名字一样 Tasmania Devil 我最喜欢它了——Koala,百看不厌,越看越爱呀 工作人员说Koala一生都活在树上,行动缓慢,遇到伴侣后通常会从一而终,动物界中有这样品行的还有天鹅。听罢觉得天鹅自是高贵一族,有这种品行理所应当,而Koala可能是力不从心,得以花心的机会也不多吧 断翅的雄鹰Wilbur,身残志坚,桀骜不逊风度尤在 这位的岁数应该不小了 也很喜欢它——(llama)…

0 Comments

2016年11月28日 墨尔本 – 塔斯马尼亚首府霍巴特 Hobart

今天下午要飞去南部的塔斯马尼亚首府霍巴特(Hobart),上午没有什么特别安排,先找地方吃早餐,然后去附近的一个植物园转转。 不远处有一家开门的咖啡店,里面客人不多,随便吃点儿吧 吃完精神抖擞的驱车前往事先找好的地方——Melton Botanic Garden。嗯,周围很冷清啊?好像一片新区的感觉,没有一个人影儿 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工人模样的正在卸货,问明才知,公园是个新工程,还没有完全完工呢 既然来了,就看看吧,喜欢这份安静,就是今天太晒了 巧遇当地一家“鸭鸭” 园内只有零星的花朵,其他大多数植被还在培育中 懒散的上午很快消磨完了,中午去机场吃饭+闲逛 从墨尔本到霍巴特只需一小时一刻钟,一眨眼功夫就到了。照例先提车,去酒店 到了——百年老店 “Orana House”,力荐此住处,遗憾这次只停留一晚,下次来一定还选这里 对面的景色 一见钟情的院子 注意到石阶旁的小佛吗? 放大看下,像倪虹国的佛 门口装饰 公共大客厅的窗帘一眼看去很眼熟,特像小说《飘》里斯佳丽为了去狱中探望白瑞德而特意做的那件裙子。瞧我这思维跨越也太大了。。。 走廊的花朵养眼 靠墙一字排开的座椅很舒适 后院的柴房 1909年建起的Orana House,原是Pearce家族作为周末度假居住,后来几经易主,装修,1986年正式作为对外接待游客之用,现今的主人是一对中年夫妇,男主人捷克人,女主人是华人,他们刚买下这家店,经营了半年。房间里有一本房屋历史的介绍 参观完房间,赶紧出门晚餐,在桥的那一边,蒙蒙细雨很是凉爽。 鼎鼎大名的“MURES”海鲜

0 Comments

2016年11月26日 澳洲大洋路 – Port Campbell

早起阴天,继续大洋路之行,途中先去看下号称澳洲最古老的灯塔Cape Otway Lightstation,就在下图中最南端,红线是大洋路,按路标有一条小路向南直通灯塔处,路上有惊喜。 拐到茂密的桉树林中,睁大双眼,仔细寻找,会发现枝头酣睡的萌物考拉 蜷缩在这细窄的枝条上也能睡着呀!? 来张远景,看看树有多高,就会感慨它们的睡功了 密林中找到它们可不容易,只要前面有车停下来,后面的车也会停下来,纷纷仰头找,瞧人家有备而来~带着望远镜呢 由于看完灯塔还要原路返回,所以先去灯塔,回来时再找吧。天阴的厉害,时而还有毛毛雨飘下,行使在乡间小路,倍感荒凉, 沿途不时看到路旁立着给牲畜让路的标牌,看来这里动物出没比人多 到站后需要买票进入灯塔游览区,给了一张与众不同的导览图,很大的一片区域,有史料介绍室,当时的电台发报室,原著民居住屋等,主要看灯塔,其他就略过了 1848年投入使用的灯塔,据说运转了160年,是澳洲大陆最古老的灯塔,如今成了大洋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晴天时照片效果会更好 登上90米的塔顶小屋,有一奶奶级的工作人员在解答游客的问题,也会讲解当时的海上故事,但方寸之地很难长时间停留,五六个人就显得很拥挤了,逗留片刻就要给后来的人让出地方。走出小屋是瞭望台,360度俯瞰大海,海风呼呼,不由得抓紧栏杆,脚下的波涛汹涌,感觉恐高症犯了,赶紧下去吧,冻死了 这片海域,在冬天(6月-10月)还可以看到鲸鱼。离开灯塔返回大洋路,再次经过桉树林时,放慢车速,希望邂逅更多可爱的考拉熊,很幸运,算算刚才和现在共找到12只呢。考考你们的眼力,能看出来吗? 哈哈~好玩儿吧~一路下来,脖子和眼睛都挺累啊. 下面的路,视野又开阔了,又见“风吹草动现牛羊”的场面 路过一个动物园,可惜今天不营业 不厌其烦的见到可看的风景就停下,这是自驾的最大优势。阴云密布下的大海,一点儿都不美好 12门徒石是大洋路的精华,经过几百万年的风化和海水侵蚀形成的12个断壁岩石,是矗立在湛蓝海洋中的独立礁石,形态各异,如今已经坍塌得只剩六块了,尽管如此,依然很壮观。天空阴郁,但游人络绎不绝,沿着长长的木质栈道,争相抢拍大自然给与的鬼斧神工。也可乘坐直升机空中观看,但这天气实在不给力,眼见着若隐若现在云层中穿行 离门徒石不远处是Lorch Ard Gordge (洛克阿德大峡谷)。资料记载,在十九世纪,巴斯海峡是为补给船只和运送罪犯或移民到维多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殖民地的一个主要的航运通道。可惜在这崎岖荒凉的海岸,海上经常浓雾弥漫,风大浪高,缺少灯塔,使得航行极为困难、充满危险,很多船只在此沉没。最有名的是1878年6月1日,英国移民船“洛克阿德号”在开往墨尔本的途中触礁,52人死亡,只有2人生还。船只在此沉没,大峡谷由此命名。 现在与它近在咫尺,哪怕站在安全的护栏里面,听着汹涌的浪涛不停冲击着岩壁,不断发出巨大的怒吼,仍感到心惊肉跳 回到Port Campbell小镇已经五点了,静悄悄的少见人影,餐馆基本都关门了没什么可吃的,只有Fish&Chips充饥

0 Comments

2016年11月25日 澳洲大洋路(一) – Apollo Bay

通常年底假期去南半球,暖和些坡县十年已经习惯各种热,反而太冷的地方没勇气去了,此时的澳洲气温16-20度,刚开始进入夏季,对于有四季的地区人来说是相当舒服的日子,可我觉得还是有些凉意第三次来到澳洲大陆,这回要走一遍大洋路。到达墨尔本已经下午,没什么特别安排,按惯例先提车,再回住处休息。 网上找到两张图片,可以直观地了解大洋路 —— 大洋路,The Great Ocean Road,是澳洲维多利亚省的一条行车公路,全长约276公里,始建于1920年,1932年竣工,是一条穿行在临海悬崖峭壁间的海岸公路,正式起点在托基(Torquay),终点是亚伦斯福特(Allansford)。这一成就源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英国归来了数万名澳洲士兵。由于当时国家经济萧条,失业率上升,政府处于无奈,只有安排这批士兵开荒修路。从而也成就了大洋路作为纪念一战士兵的最好史证 这次在路上停留两晚,第一站是E点的Apollo Bay,第二站是F点的Port Campbell 第二天早上从墨尔本出发,沿着大道M1直奔大洋路B100,穿行在久违的广阔草原中,眼界广了,心境也宽了,放假真好呀 大洋路号称世界最美公路 ( 之一 ),名不虚传,沿路不时有观景点,方便游客停车拍照。太喜欢这大自然的配色了 大洋路上遇到的第一座灯塔Split point lighthouse,建于1891年,又称White Queen ( 白皇后 ),每天上午11:00到下午2:00可以跟着解说员登上塔顶参观,360度眺望海景,我们到时还没到开放时间,就在周围看看吧 前行的路上不时可以看到建在山上的海景房,想象夏天是够享受的,但冬天估计没人住吧,海风太猛,太冷,现在都吹的我直缩脖儿 这座大门是大家都会下来留影的地方 中午到达Lorne小镇,在游客中心时,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门口有一个小伙伴在树上,赶紧出来看,哈,太可爱啦!静静的在树下看了好几分钟,它一动不动     在小镇的海边转转看看,也是风景如画 打听到这家海鲜馆吃饭,本来打算坐在外面,无奈风太大又躲回屋里了 吃完牟足劲儿顶风走上门口的栈桥,没走几步就被吹的东倒西歪,好冷啊!赶紧跑进车里。。。…

0 Comments

2016年06月15日 日本东京游(十)回家啦!再见 – 伊豆半岛

在绢之家只住了两晚,意犹未尽啊,主人的热情,早餐的美味,居室的舒适都令人难忘。伊豆半岛的旅行还会继续。再看一眼“娟之家”吧。 每次旅行的结尾都有恋恋不舍的回味,又有归心似箭的回家期盼,真是矛盾。 告别房东,先回到热海站,再转新干线到达东京站,这里扑面而来的嘈杂人潮和在半岛时宁静宜人的景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打破了这几天来平静的心情,安详的视野。 年纪大了,越来越向往安宁的田园生活 东京——成田机场快线   日航的餐食好吃

0 Comments

2016年06月14日 日本东京游(九)伊豆半岛 – 大室山、河津七滝

早起是个晴天。女主人Joelle已经准备好了早餐,很丰盛啊。她说除了开民居,还在家里教学法式糕点,很能干的老太太,而且英语、法语、日语运用自如很开朗,很健谈的人。相比之下,她老公就安静些,也许是被老婆抢了风头,也许是语言的问题,他会些英文,很好奇我老公怎么会讲法语?在哪里学的?自己觉得很惭愧,老头儿很nice,一副笑容可掬,慈祥的样子,吉他弹的好。 小吉娃娃也旺旺叫的欢,它取名Guinness,一种啤酒的品牌,看出来主人们多爱喝酒啦。今天计划去看大室山和河津七滝。Joelle吩咐老公开车送我们先去大室山,说在那儿停留一个小时足够了,然后再送我们到火车站,去往河津 Guinness在车上很乖啊,安安静静的坐好 在大室山缆车站约好一小时后见,男主人(忘记叫什么名字了)带着Guinness去遛弯儿,我们上山啦! 幸运今天遇到好天气。能见度很好。据说为了保持大室山的外貌不会因为开路而被破坏,到达山顶的方式只有搭乘登山吊椅,单程约五分钟。也是第一次知道整座山长满的是一年生的野草,到了冬季就会枯死,所以每年二月的第二个星期日都会举行“烧山”活动,将枯死的野草烧尽以迎接春天的新芽。此项活动从镰仓时代流传下来距今已有七百年历史了,整座山从点火到烧完大概要花三十分钟,想象下那场面并不好看,也不环保吧,还是喜欢现在的绿。 宣传照片从空中俯瞰大室山全貌,形状像一个倒扣的拉面大碗。形成于4000年前的大室山是一座位于静冈县内海拔580米的死火山,属于富士箱根伊豆国立公园。山顶部有一个宽300米,深70米的火山口。整个山顶绕一圈大约是1公里,可以360度的观赏周围景色,就像是一个超大型的天空展望台。 火山口的平台现在是一個射箭场,射箭的费用一人一千円,一个靶一小时,两人共用的话是一千六百円,参观费六百円,没有付费无法进入射箭场。我们只是远远的看下,没有下去。 在往射箭场的路口有一座稍有退色的红色鸟居(图片中蓝色房子右边阶梯处),下到阶梯中部有一红色小间“浅间神社“,用以祈求长寿与姻缘。前面图片中在缆车站入口处有个高大醒目的红色”浅间神社“大鸟居 在山顶的东西两侧都有地藏像,面西的坐像是祈求安产的“五智如来地藏尊” 在山顶沿着小径边走边看,风很大,尽量保持走在路中间,生怕被吹到边上滚下坡去,估计恐高症在作怪 东面的站像是祈求渔民海上安全的“八岳地藏尊” 在山顶一圈走下来时间正好,按计划男主接了我们直奔火车站,坐上车去下个目的地——河津七滝 刚看到“河津七滝”时不知最后一个字怎么读,查字典也找不到,后来得知是日本文字,意为“瀑布”。河津七滝是指河津町内一条名叫河津川的河流上分布的七个大小不一的瀑布,全长2公里,是踊子步道一部份,瀑布各自名为大滝、出合滝、蟹(かに)滝、初景滝、蛇(ヘび)滝、蝦(えび)滝、釜滝。相传河津七滝是被砍掉头的七头蛇所形成的瀑布。 本想从大滝走起,它是河津七滝中最长最大的瀑布,落差有30米,宽7米。据说电影《挪威的森林》、《罗马浴场》都曾到那里取景。但找了一圈也没找到入口,问了人才知目前是关闭状态,所以这次只看到河津七滝中的六滝,从出合滝开始。 出合滝因是河津川与萩入川的交汇处,所以称为相遇、出合,水高2米,宽1米。分为上下两段,两河在上方的中间合流继续向下流走 这里的七滝七福神是恋爱成就的出合弁财天,旁边掛有爱心造型的祈愿绘马。 力二滝又称蟹滝,说是由于瀑布周围的岩石像蟹壳而得名,落差2米,幅宽1米。 旁边立一座七滝七福神之蟹布袋,是背着葫芦脚踩布袋,手拿寿桃和杆笔,象征家庭美满的小神仙。 步道置身于瀑布与溪谷相间的天然密林中,走在其中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河津地区的闻名还源于大作家川端康成以此地为背景的小说《伊豆的舞女》,电影都被翻拍了六次,可见其巨大的影响力和魔幻力。我只看过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出演的,这两位算的上我们青少年时代的男神女神了,至今记忆犹新,有时间得再把小说读一读。 走在路上不时发现些新鲜的玩意儿,瞧!这是一架小型发电水车,还在运转中。 前方见一小神坛,有两大桶石子,放入旁边钱箱一百円,可拿三粒石子许愿,方法简单:将小石子投入河川中大石上用石子围起来的范围,愿望就会实现。毕竟这个圈小还有难度,所以也有说只要石子投进环绕在大石上的绳子里的范围,也可实现愿望。想想这就是逗你玩儿啊,花了钱就成事儿 再向前走是人气景观初景滝,据说是为了纪念以前在此修行的名为出景的旅人。瀑布落差十米,幅宽七米,也有一组人物塑像 这里的福神是延年益寿的初景寿老人,手持拐杖,身前依偎着小鹿,和蔼可亲的老人家模样。 一路爬梯过桥考验体力,但出汗不多,因为有溪水潺潺,有丛林掩映,得天独厚的大自然氧吧,可以肆意的气喘吁吁 上了阶梯不久又出现岔路,再向上爬就是猿田渊,位于河津七滝的上游,上去看一下吧,爬楼梯真挺累啊 依旧是清澈的溪流不断,没有以为的“渊”的深遂 下了阶梯见到蛇滝,落差三米,宽两米,之所以称为“蛇”,说是因为瀑布旁的玄武岩很像蛇的麟片 这里的福神是招财纳福的福禄寿,手裡拿的是捲軸,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 穿过全长46米的阶梯式河津踊子滝见桥,巧遇一队正在拍戏的影视剧组,可见这地方还真有吸引力啊 接着就是エビ滝又称蝦滝,落差5米,水宽3米,指瀑布形成的样子很像蝦的尾巴。…

0 Comments

2016年06月13日 日本东京游(八)伊豆半岛 – 城崎海岸

离开住了两晚的热海,坐火车南下去往伊东市。忘了到热海时有个插曲,补充说一下: 来之前在网上租好了车,计划伊豆半岛是自驾游。住在千叶和新宿时都坐地铁很方便,只是在千叶临时租了一天车(12小时)去看锯山,老公当时出示的坡县驾照,没问题。可是到了伊豆半岛的热海去提车时,人家必须要国际驾照,老先生居然没带在身上忘家里了,跟人家解释半天也没用,出门又问了两家租车行都没戏,必须是国际驾照才可以。唉!经验教训啊!瞬间损失几百新!还要另外买火车票,游玩儿路上会耽误不少时间。 六月的日本阴天多,雨水多,车开到一半又下起来了。不是假期,所以车上很空。发现车厢里的吊环拉手都是长短相隔的,应该是考虑到乘车人高矮不一而设吧,想法很周到. 我们的目的地是富户,到达时离入住时间还早,想先找个地方吃饭,结果小镇子静悄悄,目光所及之处啥都没有。我自告奋勇去侦察,沿着上坡下坡的小路走出去十分钟,看到一间小超市,问明了餐馆就在不远处,就赶紧返回报告,呼哧带喘的谨记刚才在哪里拐了两个弯儿,生怕走错了。见到亲人,他说给房东电话了,早点儿过去没问题,好吧,先把行李放下再说。 在B&B上找到的娟之家,因为房东太太是法国人。 女主人Joelle热情的把我们从院子里领进屋,知道老公居然会说法语,很惊喜,立刻也叽里呱啦起来,我趁机先拍几张照片。老太太喜欢画画,房间里的和顶棚的娟画都出自她之手 离开东京,信用卡就不大管用了,到处只收现金,在热海换过一次,所剩无多。寒暄过后,得知我们要取些现金,女主人主动开车带我们到镇上的邮局和银行(取款机),但都不成功,又说可以先借给我们现金,我们转账还给她,是个好主意,但又一想,我们没带银行转账的密码锁还有最后一线希望,去了711便利店(有提款机)——耶, 成功啦!虽然手续费贵些,但能解燃眉之急。我爱711。 路上介绍她家附近这片住宅区,三四月份樱花盛开时特别漂亮,好多中国人在这里买房,但平时都没人住。 已经过了饭点儿,知道我们还没有吃饭,她打电话给一家餐厅,结果下午关门要到傍晚才营业,接着就载我们到接下来要去的城崎海岸旁边的一家小咖啡店,总算开门。老太太真是太热情啦! 这钟点可选择的不多,随便吃点儿吧 城崎海岸陡峭的断岩是天城山和大室山火山喷发时流出的溶岩冷却后形成的里亞式海岸。从海面隆起的高数十米的断岩连绵9公里,其中横架于海面上方的高23米,长48米的门胁吊桥是伊东的著名景观。沿着海岸的步道可以看到远方海平面几座若隐若现的高山,耳边不停响起海浪拍击岸边的轰响,而站在微微颤抖的吊桥上时,看着脚下的悬崖峭壁和滚滚而来的惊涛,感叹惊险壮观的同时,腿肚会发软。 雨后的山林空气湿润清爽,寂静中只有间或悦耳的鸟鸣回应着阵阵粗狂的涛声,脚下小径些许湿滑,边小心翼翼看路标前行,边独享这片无尽的绿。 五彩缤纷的花花世界。 转了两三个小时天色渐暗,赶紧找饭吃啊,找啊,找啊,路边看到一间餐馆,首先是被门前的小塑像吸引,挺有趣,可惜是一间关门的店。 终于找到一家,赶紧进来坐下歇会儿。服务的中年妇人很热情,只是英文不灵光,老公稍懂一点日语,我们连说带比划的下了单。菜上来后,她还耐心介绍刺身的种类,虽然听不懂但我也不住的点头,她又拿来纸笔写下来。 酒足饭饱后打车到了这家公园,不知中文叫什么,是房东推荐的,看音乐灯光秀。果然不错,场面很壮观呀,音响效果很震撼。 享受了一场美妙的视听盛宴,打道回住处。男主人迎出门,邀请我们去客厅里喝一杯,小狗吉娃娃也欢蹦乱跳的人来疯。女主告诉我们,他先生一天喝早晚两顿酒,我们中午到时他也在家,只是喝多了在睡觉2。回屋休息后,隐约听到吉他声,人家先生自弹自唱呢 卫生间窗台上的花儿很漂亮。 嗯,浴室也有情调。

0 Comments

2016年06月11日 日本东京游(六)热海

东京的地铁网茂密如织,对我这方向感极差的路痴是个考验,好在身边有能人,去哪儿都不怵2016年06月11日 <wbr>日本东京游(六)热海今天的目的地是热海,坐新干线从新宿出发一个小时就到。 热海位于日本本州岛伊豆半岛的东岸,静冈县境内,与神奈川县接壤,市区大部分是丘陵。于1937年4月设市,以温泉而出名,也是东京圈重要的观光都市,1950年定为国际游览温泉城市。日本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天然温泉天堂,热海温泉在约1000年前被发现,至200多年前作为观光胜地为众人所知。据说日本最负盛名的德川家康(1543~1616)将军在打完胜仗后也会驾临热海温泉保养身心,热海的知名度可见一斑。 城里的街道这样的,虽说是缓坡,但走起来也不轻松。 住在山上的民居,确实需要打车上山,尤其有行李的话,太艰难了,很大坡啊。下山可以慢慢步行。 温泉之乡名副其实,周围好几处温泉馆,路边也有冒着热气的热汤,还真不敢太靠近 收拾停当已经过了饭点儿,先找地方填饱肚子吧 来宫神社离住处不远,只是还要继续向上爬坡,气喘吁吁的一路走来,看到门口高大的暗红色鸟居,先歇会儿吧。资料说来宫神社自古被称为来宫大明神,是热海的土地神,镇守伊豆来宫一带,深受热海人的膜拜,来此招福结缘,祈求健康平安。神社内有一株日本国家指定的天然纪念物——大楠树,树龄超过两千年,绕树一周约24米,被喻为神木。据说将心中的愿望默念一遍,并绕树干一周后愿望便能实现,所以也被誉为“成就之楠”“结缘之树”。来宫神社是热海市的最大寺庙。 神社不大,游人不多,很安静。遇到熟悉的稻荷神社,前几天在上野看到的是花园稻荷神社,据说主管丰产的稻荷神,象征财富,被工商业界敬奉,所以稻荷神社目前已是日本数量最多的神社。稻荷神社鸟居的颜色是统一的红色,如果某些企业效益很好,会向神社敬献一座鸟居,因此稻荷神社的鸟居和其他神社不同,经常在门前排有一列鸟居,有大有小。 ‘ 看到路面上可爱路标,直奔梅园。这里有一段小插曲,在寻寻觅觅途中走错一个路口,上坡到貌似一片住宅区的大门口,想找人问路,一辆出租车正好开上来,司机是位老人家,不懂英文,我们也没地图,交流半天仍旧互相大眼瞪小眼。这时又走上来一位好像是住在这里男士,会英文,热情的给我们解答,说梅园不远,沿路走下去拐个弯就到了。我们说那走过去吧,那位老司机和那位男士说了什么,车门自动开了,男士翻译说司机要送我们过去,我们说谢谢了还是自己走过去,老司机又叽里呱啦说了什么,那位男士摸着后脑勺很冏的样子,脸都有点儿红了………看这情形,我们谢过他赶紧钻进了车。也就三分钟吧,起步价就到了。 热海梅园于1886年开放,面积约4万4千平方米,据说有730多棵树龄超过百岁的梅花古树,每年12月~3月是梅花盛开的季节。这里以梅花为主,还有樱花,红叶,可惜现在季节不对,看不到五彩缤纷,姹紫嫣红的景象。但是平日里静静的梅园,绿绿的梅园也是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傍晚时分来到滨海公园,也叫亲水公园,是个免费的海滨浴场。华灯初上,柔软的海风,微微的海浪轻拍沙滩,人也不多,享受… … 远处山上的最亮的一处就是明天要去的热海诚,照虚了 沿途地砖上的图案记录了热海不同时期举行的各项活动,竞赛等,或是热海地区的标志纪念物等,很有意思 看了资料才知来宫松旁的铜质雕像是日本著名文豪尾崎红叶的小説『金色夜叉』中主人公贯一怒而一蹴,与阿宫愤怒分手的情节,热海是小说的背景舞台,松树则是后来种下以表纪念。不知此书讲的是什么故事,有没有中文版

0 Comments